Logo
媒体语言资源服务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
搜索切换语言
舆情语情
2024.11
加强书写教育 领略汉字之美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强调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并从总体要求、主要举措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作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务实之举,这一部署来得正当其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推进。   汉字不仅是交流的符号,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忠实记录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比如"山”字,寥寥三笔,却勾勒出了巍峨挺拔的山峰,让人仿佛能听见山间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而“水”字,则如一条蜿蜒流淌的小溪,灵动而富有生命力,让人联想到清澈见底的河水以及那份宁静与和谐。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汉字之美,在书写中感受文化的脉动,理解古人的智慧与情感,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学生汉字书写水平下滑,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习惯了键盘输入,手指在屏幕上跳跃,却忽略了笔尖与纸张的亲密接触。加之课业负担重、书写任务多,学生往往急于求成,只求速度不顾质量。这一点从很多初中、高中学生的书写水平反而不如小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此外,教育体系中对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老师在课堂上更多采用PPT展示,不太注重自身的书写示范,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书写水平下降。使用PPT展示这一教学方式虽然便捷,但也在无形中削弱了学生对于汉字书写的重视和练习。明确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助力学生提升汉字书写水平。   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并非书法教育,不能在两者间简单地画等号。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基石,其核心在于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书写方法和字形结构,这是文化传承与日常交流的基本需求。然而,凡事过犹不及,不可过度拔高,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等同于书法教育,以人均书法大师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教育者需要深刻理解汉字规范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微妙平衡。既要严格把关,确保学生打下坚实的书写基础,又要鼓励他们勇敢探索书法的无限可能,让书写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心灵的抒发,成为一门既实用又充满乐趣、能够启迪智慧与情感的艺术技艺。   在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今天,明确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定位尤为重要。技术虽能模拟字形,却难以复制书写中蕴含的文化情感与个性魅力。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在汉字规范书写方面能够提供诸多帮助。例如,AI技术能够分析学生的书写习惯,提供个性化的书写指导,帮助学生纠正笔画顺序、字体结构等方面的错误。同时,智能练字App通过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捕捉一笔一画的微妙之处,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此外,AI还能模拟毛笔的笔触效果,使书法作品具有独到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培育。我们应引导学生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不忘书写之美,珍视笔尖与纸张的每一次亲密接触。   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从文化意识、教育环境、技术辅助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形成合力,让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让汉字之美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财富。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亦婷 责编/杨书
2024.11
学习中文 感知中国
日前,2024世界中文大会平行会议"新时代、新机遇,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聚焦“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海外需求、平台建设、机遇与挑战等问题,邀请中外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中资企业代表等分享经验。与会嘉宾表示,近年来,“中文+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中文教育的应用领域。   懂中文又有技能的人才抢手   为了帮助非洲培养机电类中文应用型人才,2024年,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尼日利亚YABA职业技术学院、倬亿国际集团共建“丝路学院”。   不久前,“丝路学院”首批25名尼日利亚留学生来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18个月的技能学习。此前,留学生们已在尼日利亚学习了两年的中文通识课。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除了教授电气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课程外,还精心安排了中文学习和文化体验等内容,帮助留学生更好掌握职业技能,加深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了解。   留学生乌格瓦拉说:“学校环境优美,老师、同学热情友善。我会珍惜这个机会,学到知识和技能,成为汽车领域的人才。”   “在柬埔寨,既懂中文又懂专业技能的本土人才是稀缺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少柬埔寨企业想聘请懂中文的学生去工作。2023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与柬埔寨柬华理事总会合作,建成中国职业教育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学校致力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资企业和当地企业培养既懂中文、又具备精湛技能的人才。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聚焦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以新能源发电技术为例,此前,柬埔寨的学校并没有开设相关专业,但一些在柬埔寨的中资企业需要这类人才,柬华应用科技大学便特地开设了该专业,教随产出、校企同行。   “塔吉克斯坦的贵金属储量丰富,当地希望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珠宝首饰加工业发展。”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张琳介绍,学校与塔吉克斯坦矿业冶金学院合作开展“2+2”珠宝首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由塔吉克斯坦矿业冶金学院在相关专业大一新生中选拔学员组班,接受为期两年的中文学习,考核合格的学员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接受专业技能培养。   网络课程受欢迎   为了达到更好的职业中文教学效果,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据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校长张隆海介绍,学校和刚果(金)科米卡矿业简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中文工坊”,出版了多本《工业汉语》教材,建设7门精品资源课程。此外,通过数智赋能,学校研发了“国际在线教育智慧云平台”,形成“纸质教材+电子课件+数字教材+微课”的全链路数字资源新生态。“目前数字资源在刚果(金)等10个国家推广应用,课程播放量达到3万人次。”张隆海说。   在教材编写方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重视文化内容的选取与呈现,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行业、职业文化的融合。“例如在工业汉语《机电设备维修技术》一书中,学校特设文化版块,介绍了水车、指南车等凝聚中国古代匠人智慧的机械设备。”张隆海说,“希望以教材为窗口,展现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工业发展的交融之美。”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教材研发上相当注重岗位技能的实操性。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针对尼日利亚电梯产业用工需求,开发了“中文+电梯安装与维修保养”教材和课程资源。教材分上下两册,每册各有8个单元,内容有电梯的基本知识、安装与维保的基本流程、常见故障与处理、安全与应急等。每个方面都包含了相关中文词汇、语法、会话、练习和文化及职业拓展,以便学员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了解电梯专业知识和中国文化背景。   为了向缅甸当地员工提供“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和万宝矿产(缅甸)铜业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班·墨学院,一系列课程已在缅甸莱比塘铜矿项目持续开展。员工通过每周两次的线上直播课不仅能学习语言与技术知识,还能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现代化与科技发展的成就,这激发了学员的兴趣。培训项目结束时,学员尼尼在培训评估表上用中文写下:“这个课程对我有很大帮助,我还想学习维修知识。我非常高兴,谢谢班·墨学院和老师们。”   “相信回国后会作出更大贡献”   针对企业用人实际需求,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和塔中矿业有限公司联合培养“1+1+1”学徒制留学生。学员大部分为塔吉克斯坦中资企业员工,前期在塔中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学习一年中文,而后在中国学习一年专业课程,第三年回到塔吉克斯坦,在中资企业师傅的带领下跟岗实习并工作。去年,7名留学生从塔吉克斯坦来到兰州完成技能学习,现已回到企业跟岗实习。学员穆罕默德说:“这次学习机会难得,我学到了丰富的中文和专业知识,相信回国后会作出更大贡献。”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与泰国春武里技术学院共建“中文工坊”,采用“双‘1+1+1’”留学生联合培养模式,即“国内高职+中资企业+国外高职”以及“1年境外培养+1年来华留学+1年企业实习”的模式培养泰国留学生。李行简便是其中一员,李行简说:“在泰国的时候,‘中国制造’这四个字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我也经常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更想了解中国。”   “来到中国后,我切实感受到了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方面。我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系统学习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与光伏发电的相关知识,获得了在企业的实习机会。回国后,我想将在中国掌握的知识应用到相关领域。”   张隆海说:“参加该项目的学生不仅有在金砖国家职业技能比赛等大赛中获奖的,还有在泰国的中资企业中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的,项目形成了‘企业投入、学校教学、定点就业’的产教融合闭环。”   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实验实训设备由企业提供,实验实训课程由企业导师来上。目前,学校与多家中资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多个实验实训室。学生跟随企业导师实习,可以提前适应企业文化,了解工作内容,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和时间。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刘亦婷 责编/杨书
2024.11
以汉字之美赓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书法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绵久文脉和审美追求。20余年来,中国书法兰亭奖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领域的最高专业奖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书法艺术创新发展为指归,不断发挥对书法工作者的激励作用、对精品力作创研的示范引导作用,承载着引领书法发展的社会期待。 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以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为评审原则,牢牢把握正确的评奖导向。获奖作品基本反映了当前书法艺术在守正创新中稳步发展的气象与多元包容、正大清新的时代特征,体现了秉持经典意识为时代书写的种种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书法家更加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和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继承和创新是古老的话题,也是每一代书法人面临的时代课题。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既要有能够唤起时代共识和文化情感共鸣的意义,也要具备为历史所认可的精妙绝伦的艺术水准。那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展现民族风骨、具有正大气象的时代华章,正是我们今天需要阅读、欣赏、研习的经典。尽管历史上各个时代遴选、塑造经典的角度不同,但标准、思路与阐释的内在逻辑是有趋同性与接续性的。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代表着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练书法的人,没有不临习《兰亭序》的。中国书法兰亭奖也正由此得名。在本届兰亭奖的展评工作中,中国书法家协会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将在"艺”上把关和在“德”上定规有机结合,引导大众科学、理性看待书法与人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与文化自信的关系。 书法是展现美、展现精神的窗口,更是修身养性的具体手段。作为体现中国人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真正的书法家应常年勤奋笔耕、临池不辍,浸润于国学,植根于生活,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时刻提醒自己怎样急人民所需、想人民所想,为人民服务、使人民满意。 汉字书写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追求自然书写,而非跟风和刻意,是本届兰亭奖希望传递的导向。饱含情感的灵动书写,可以让观众在领略汉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书法家最真实自然的书写过程。通过书写领会汉字之美、文化之美,不仅与个人爱好相关,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现。恢复汉字的自然书写状态,为大众创作深层次、高水平的书法艺术读本,书法工作者责无旁贷。 一张桌、一页纸、一支笔,便可以随时进入书写状态。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和文字打交道的方式在快速更迭,普通人已经很少写毛笔书法,甚至已经不写字了。现在不少人提笔忘字,这种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期待广大书法家以本届兰亭奖为契机,以书载道、砥砺前行;希望更多人可以在书写中浸润心灵、抒发美好。当书法真正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才能更好感受汉字之美,从而有助于筑牢更加坚实的文化根基,赓续中华文脉。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陈丹妮 责编/杨书
2024.11
青平:搭建语言互通之桥,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基
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世界中文大会致贺信并祝贺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习近平主席指出,希望世界中文大会坚持守正创新,加强联通融合,凝聚各方共识,努力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各自不同的历史与文化。通过语言,我们能够传递情感、交流想法、分享知识。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人们之间的距离不再是地理上的隔阂,而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文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支持服务国际社会开展好中文教育是中国作为母语国的责任。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索国际中文教育的新发展、新局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加强中文教师队伍建设,培育高水平复合型国际中文人才。大会上,意大利汉学家费德里科·马西尼表示,中文走向世界需要更多精通中华文化、拥有世界眼光的国际人才。一方面,要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建立专业的教师培训机构,开展国际中文教师资格认证,确保教师具备扎实的中文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交流与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复合型人才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养。国际中文人才不仅要精通中文语言和文化,还要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要鼓励复合型人才选择语言学、文化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开展国际中文交流项目、文化体验活动等,让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提升语言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 因地制宜创新教学方法,让中文教育更贴近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文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然而,传统的中文教学方法往往难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因此,因地制宜创新教学方法,对于提升中文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中文学习者的背景各异,有的是出于工作需求,有的是为了文化交流,还有些是因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年龄、职业、文化背景以及学习动机。例如对于商务人士,可以将课堂内容与商业交流相联系,模拟真实的商务场景,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语言;而对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习者,则可以通过文学、历史等内容的输出,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文的魅力。培养更多能够自信地使用中文的学习者,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加强学校学科建设,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一体化发展。学科建设的一体化推进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其次,高校应主动与国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和师生互访,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的双向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例如通过开发网络课程、移动学习应用等,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学习者能够方便地接触到优质的中文教育资源。最后,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中文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中文走向全球、服务世界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实现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的双赢局面。 联通融合,传承创新。新时代新征程,要持续推动教育对外开放,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和孔子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搭建起语言互通的桥梁,为促进世界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陈丹妮 责编/杨书
2024.11
20年,孔子学院大胆创新砥砺前行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窗口,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 创立20年来,孔子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服务海外社区和人群,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受到各国民众广泛欢迎,帮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20年,孔子学院矢志不渝,大胆创新,砥砺前行。 11月16日,纪念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主题研讨会以"孔子学院的传承与发展——20岁,孔子学院正青春”为主题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孔子学院有哪些建设成果?未来有哪些发展部署?记者在现场找到了答案。 推动文明交流互学互鉴的钥匙 对于孔子学院的意义,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和国汉学孔子学院院长、白俄罗斯前副总理托济克有着深刻的理解。18年前,托济克作为白俄罗斯驻中国大使,代表白俄罗斯与中国国家汉办签署了在白俄罗斯开展中文教学合作、在明斯克成立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共和国汉学孔子学院的协议。 托济克表示:“孔子学院是非常必需的、合适的民间交流方式,它帮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我希望看到更多孔子学院,加强非洲和中国之间的交流。”肯尼亚教育部常务副部长碧翠丝·穆甘达·杨加拉说。 随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世界各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孔子学院的创立,对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增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如今,以孔子学院为中心,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中外方合作机构和广大外部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出孔子学院生态圈,服务孔子学院学员和全球中文学习者,所有参与方致力构建范围广泛、连接紧密、互惠互利的全球伙伴网络。 截至2024年10月31日,294家中方合作机构和1272家外方合作机构在161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499所孔子学院和764个孔子课堂,累计学员超2000万人次,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语言文化教育机构。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纽带 肯西莉亚·欧未瑞是一位来自肯尼亚的“明星”司机。在肯尼亚内马铁路一期工程通车仪式上,她驾驶总统专列的新闻火爆全网。肯西莉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肯尼亚年轻人在中国教师的帮助下成为专业的铁路人才,服务肯尼亚经济和社会发展。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尚雪提到,孔子学院为肯尼亚输送优秀本土中文师资110人,占肯尼亚中文教育核心骨干师资总量的78%。 与此同时,在亚洲、非洲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孔子学院,职业技能教育课程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各孔子学院立足自身特点,发挥优势,逐渐探索出特色化发展的新路径。 “厦门大学拓展孔子学院‘中文+职业教育’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发展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市场需求结合,逐步形成政府鼓励、学院牵引、企业参与的多元主体共建模式。”厦门大学副校长史大林说。 如今,孔子学院在中外友好省州、姊妹城市缔结,经贸往来,旅游出行等方面都成为积极影响因素,全面增进了中外友好关系,并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有生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插上数字化助力教学革新的翅膀 科技的飞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方式。 2023年,非洲首家“语合智慧教室”落户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孔子学院。“智慧教室的启用,将智慧媒体设备与中文教学有机结合,为网络时代莫桑比克中文教学提供新方案。”蒙德拉内大学副校长亚历山大·瓦慕莎说。 在全球范围内,全球孔子学院门户网站持续建设完善,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数以万计的中文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各孔子学院拥有自己的子站,在这里可以方便地链接全球任何一家孔子学院。截至2023年,共有193所孔子学院的子站成功入驻,在通向全球孔子学院互联互通的路途上不断迈进。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表示,孔子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中文教学为本,为广大学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加强与所在国家各行各业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国际中文教育乃至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马梓秦 责编/杨书
2024.11
玩“梗”有度,守护网络语言“清朗”净地
随着中小学生越来越频繁地接触互联网,很多网络热梗也融入进了孩子们的语言体系,被他们从虚拟世界带到了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一些毫无营养甚至是略显低俗的词语,时常脱口而出,有的还写进了作文。 从"yyds”到“绝绝子”,从“那咋了”到“666”,网络热梗以独特的幽默感和共情力,迅速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传播开来,成为表达自我、交流情感的新方式。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网络语言更像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体现。在虚拟世界中,网络热梗是社交“货币”,是沟通“密码”,能够帮助他们快速融入网络社交的圈子,在同伴中找到归属感。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热梗是他们表达情绪的出口,更是他们彰显个性的标签,能够让他们在群体中找到共鸣感、认同感。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网络热梗良莠不齐,有的诙谐幽默、生动风趣,而有的却污言秽语、恶俗低级。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语言模仿的关键时期,如果大量接触和使用网络热梗,难免会“中毒”颇深,甚至出现语言混乱、表达失范等问题。 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不仅是对网络空间的净化,更是对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尊重。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网络热梗中的低俗、无意义词语,是对传统文化底蕴的践踏和亵渎。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规范网络语言的使用,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根脉。通过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和管理,对那些恶意传播低俗网络热梗的行为,及时予以打击和制止,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和安全。近日,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了“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各地各校要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规范语言文字使用活动,坚决抵制网络低俗语言,引导学生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规范并非压制,引导才是关键。网络热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是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产物。作为“网络原住民”的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热梗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作为家长和老师,要俯下身子,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网络热梗,又是在什么场合喜欢用网络热梗,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对孩子使用的网络热梗进行分类甄别,从而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多元、包容的语言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理解传统与拥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当然,在清理网络语言垃圾的同时,我们也应鼓励和支持那些积极向上、富有创意的网络热梗。通过正面的引导,让网络语言成为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 回望历史长河,语言总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变, 网络热梗也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独特印记。网络热梗的流行,同样需要我们审慎对待,既要保持语言的活力与创新,又要防止其滑向低俗与无序。愿我们共同守护好网络空间的这片净土,在“梗文化”的浪潮中找寻那份属于孩子们的纯真与快乐,也找寻那份属于我们所有人的时代温度与文化自信,让网络热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语言成为传递爱与智慧的使者。 文章来源/江海明珠网 编辑/马梓秦 责编/杨书
最新动态
21
2024.11
加强书写教育 领略汉字之美
21
2024.11
学习中文 感知中国
21
2024.11
“汉语盘点2024”大幕开启 | 等你来做“主理人”!
20
2024.11
以汉字之美赓续中华文脉
20
2024.11
青平:搭建语言互通之桥,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基
19
2024.11
20年,孔子学院大胆创新砥砺前行
19
2024.11
玩“梗”有度,守护网络语言“清朗”净地
18
2024.11
从文学到游戏 世界中文大会聚焦语言传播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