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媒体语言资源服务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
搜索切换语言
舆情语情
2024.12
“十大流行语”呈现多彩“时代风景”
12月2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语言文字权威期刊《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上榜热词为: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转眼间,又到了年末岁尾,那些乘着互联网“快车”而“走红”的词汇,再次集中呈现在公众面前。此次发布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富有时代的气息,不同程度地勾勒出2024年风云际会的历史场景与时代画卷。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流行语”宛如一扇窗口,折射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在“2024年十大流行语”当中,“数智化”位列榜首,这不仅是技术迭代的标志,更是社会生产力跃升的象征。当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智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又如,“智能向善”这个流行语,折射出人们对科技伦理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倡导。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制高点”,正在更加接近人类的创造力。但与此同时,解决相关安全风险和伦理问题也变得愈加紧迫。可以说,这一流行语的入选,昭示了“智能向善”是数字未来的“道德底线”,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公众对科技伦理的讨论与关注。 “流行语”是大众化的语言,代表了民心民意,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时代的脉动与人心深处的波澜。今年的“十大流行语”中,“银发力量”“松弛感”“小孩哥/小孩姐”,不仅让人感觉到浓浓的“人间烟火”,更感受到“热辣滚烫”的美好生活。例如,在生活方式上,现代人“忙于生活”“疲于生活”的状态让人失去了很多享受生活的乐趣。对此,于匆忙与宁静之间,寻得一份恬淡从容的“松弛感”已经成为人们在快节奏、高效率中的一种“心的向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和文化的镜像,朗朗上口的“流行语”凸显了社会公众的智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与运用,也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满满活力。从这个角度而言,“2024年十大流行语”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景”。 文章来源/大江网 编辑/陈丹妮 责编/杨书
2024.12
“争”字当选2024海峡两岸年度汉字
由两岸机构共同举办的2024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活动5日在台北揭晓结果,"争”字当选。 2024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活动自11月4日启动以来,邀请两岸各界知名人士推荐代表汉字,从中选出36个候选年度汉字,于11月18日至12月4日进行网络票选。由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推荐的“争”字以1009124票当选。活动现场,来自台湾中华书学会的书法家和参会嘉宾泼墨挥毫,以多种字体在长卷上共同书写“争”字。 主办方表示,这个“争”字浓缩了两岸民众对2024年时局最直观的感受,更蕴藏着对未来两岸关系走向最深刻的启示: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在“不争”中寻共识,在把握“争”与“不争”的平衡中谋求两岸中国人美好的明天。 以“汉字文化搭桥,书写两岸民意”为宗旨的海峡两岸汉字节,自2008年起先后评选出“震”“生”“涨”“微”“平”“进”“转”“和”“变”“创”“望”“困”“闷”“难”“思”“融”等16个两岸年度汉字,受到两岸各界广泛关注。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陈丹妮 责编/杨书
2024.12
优美的文字会唱歌
读张俊苗的散文集《素履行》,很容易被她优美的文字所感染,并被带入某种暖暖的又酸酸甜甜的意境当中,就想去到她描述的乡间,拿起一个热气腾腾的开花馍,狠狠地咬一口。这应该是一种文字魅力。 极具诱惑力的诗性语言,似极了汩汩的水流声,又恰似她瘦弱的身子骨,有点儿弱不禁风,又特别精彩传神。作者善于用拟人拟物的手法来描摹一些景致:"母亲的花布上,残留着樟脑丸的香气,和它上面的花色缠绕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很暖心的味道,有一种让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母亲把握我的喜好,就像捕蛇人掐蛇的七寸一样精准无误。”作者内心似乎缀满诸多的无奈和伤感,她有意将这些内心的情绪用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描述呈现在你跟前,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直感。在作者笔尖,板凳能开花,门搭能开花,窗户能开花,石头也能开花,这些花先是开在人的心里,继而又开在了人的眼里,一朵撵着一朵开,让山里人的心里有了念想,有了奔头。“山里的花草药材,它们沿着季节细细碎碎地开,细细碎碎地落,知春报秋,这小院里会终日凝一股淡淡的香草气。”这些形象而生动的描摹,裹挟着一个写作者朴素的个性品质,给读者留下一种温馨别致的阅读体验。 充盈着人生小哲理的个性思辨。世间很少有一种物品,会像蓝花布这样越旧越美,所有的美妙都是需要“成色”来支撑,而成色不是色彩,而是一种浸淫了时间和情愫的复合体。在作者看来,人世间所有的欲望,都在热闹里,所有的沦陷,也都在热闹里。人活到简静,不是没有了烦恼,而是懂得如何化解烦恼,如何用一种蕴蓄的冲淡,在自我心境里秋水长天,兀自风雅。“其实,时光流逝,女人到头来,拼的就是看上去干净舒服。”这话多教化人呀!品读这样的文字,总感觉她天生拥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她总试图用自己满满的正能量去“以文化人”。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锅碗瓢盆的频繁磕碰。婚姻经过时间的淘漉,爱早已转化成了亲情,早已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了。在俊苗笔下,潮流也是循环的,轮回的。她的文字不矫情、不回避,直抒胸臆,却充满诸多的人生哲理。   浓烈厚重的烟火气息。俊苗的文字接地气、守地气,充盈着浓浓的烟火气。嗅着泥土长大的女子,对泥土的芬芳、泥土气息格外珍视,捻土一块,种棵花草,静待花开,开在心间。她在田野间行走,与草木花香为伍,她似乎就站在田野的花丛中,拿着一根草芥,嗅着花香,带着香气。描述那些逝去的苦日子,诗意与童趣同在,朴实与纯真相伴。包含着浓浓的家乡味,糅杂着诱人的民间琐事、人情世故。在对乡土的记述中,写风俗,写小吃,写穿戴打扮,都是与你一起唠嗑,唠叨一些家长里短。品读俊苗的文字,总会让你滋生这么一个幻觉:一位邻家女子轻轻推开一扇虚掩的门,羞羞地瞅你一眼,然后又迅即把门关上,恰恰就诱发出了你的好奇心。   别样的地域风情描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黎城是上党落子的发源地,在俊苗心里,落子戏与京戏比,觉得京剧过于静了,少了上党落子那种喧嚷和闹腾。一个地域人的习性,滋养着一个地域人们的喜好,俊苗描述了本地人喜欢落子戏的内在成因,也描述出一个戏里戏外的自己。在文本中,作者表达一种隐隐地对戏曲走向的担忧,对地方戏曲的衰落与萧条的担忧。作者是挖掘乡土文化、民间趣闻的高手。一个乡村老者,因为不会炒菜,就找人弄了一个方子,可是当他提着肉走在路上的时候,肉突然被一只老鹰叼走了。面对这种窘迫,他说了句“你叼走也没用,炒肉的方子还在我身上揣着嘞!”他用一种豁达与从容甚至冷幽默去冲淡生活中的艰辛与不幸,这种隐含在普通民众中的精神胜利法,恰恰也是作者给人以正向疏导的初衷。文字总带着某种冷幽默,她有意在绕你,用文字缠绕你,让你由不得驻足停下来,琢磨她这个人,品味她的文字,记牢她讲的故事。写开花馍的趣事,隐含着一种淡淡的清苦。家里办事剩下的开花馍,自家舍不得吃,要“花”给邻里街坊。这个“花”不是名词,也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是送,是给的意思。在作者笔下,连开花馍的制作过程也充满诗意和快感。年节、风物、人情世故,这些附着在黎侯古地上的过往,犹如一串串遗落在这片土地上的小珠子,被作者小心翼翼地拣起,串连成一串串珍珠链子。   充溢真情的悲悯情怀。作者习惯在文字中对着残墙、对着山梁、对着池水、对着河流、对着花草自言自语,倾诉情怀。也许这是柔弱女子写作的一种通病吧!怀旧的情愫无处不在,对自然生态的认同感如影随形。作者有一个焦灼的内心世界,她把无奈写于纸上,落在心底。老宅子的寂静让她心生落寞,会让她遭遇桃花依旧笑春风般的冷落。如今的乡村住宅只留下了断壁残垣,只留有寂静与落寞。作者描写苦难,用土语,用你能听得懂的语言,还时不时来点儿冷幽默,抑或是一种狡黠,发出一些怪怪的小论调,恰恰就是她文笔的独到之处。   在俊苗心里,亲情如大山一样坚不可摧。她对亲情叙写时,亲情反倒成了一件此去经年的回想与追溯。在作者心里,苦难与期盼滋润着亲情,也滋润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作者写了大量的亲情趣事,这些事理无端地遗失在乡间的小路上,遗失在河道碎石的缝隙里,遗失在老宅的椽头瓦楞上,由作者一件一件将它们收拢串起。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总能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并且融入了自己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忖。作者的笔端总有一种正义之举,也掺和着淡淡的忧伤。   俊苗的散文文本韵味十足,作为一位乡间采撷者,他笔下的人物在故事中游走,每一个故事都极具鲜明的个性色彩。俊苗一直在用真情写作,她首先感动着自己,然后用她的文字感染着自己的读者。 文章来源/山西新闻网 编辑/高奥 责编/杨书
2024.12
海外中文教育展现蓬勃活力
中文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文化产品。近年来,海外中文教育坚持语言交流与文化传播结合、情境式课堂与数字化空间双轨并行,为不同年龄学习者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与平台。   海外中文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和深化,在多语世界形成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它涉及中文的规范教学、文化的体验实践以及华裔子弟的祖语传承等多个方面。   学术严谨与教学创新的相辅相成,共同绘就中文课堂互动促学的新篇章。中国外派中文教师遵循教育标准,参与研制教学大纲,提供中文学习指南,系统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中文知识;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课堂充满青春活力,如泰国某学校中文课堂上,学习小组围绕中国高铁等热门话题展开的中文讨论不仅营造了学习氛围,还让同学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保加利亚鲁塞大学中文教学点将课堂搬到了"竹园”中餐厅,探索“从做开始学”“做中学”。可以说,海外中文教育通过知识讲解、小组讨论、文化体验等形式,在实际情境中传播中文逻辑与语言魅力,既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创造力。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世界文明互鉴在各地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文化间对话教学的创新范式。在庆祝中国传统节日时,中文爱好者们不仅学习祝福语和习俗,还亲手制作灯笼、品尝月饼等,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人的思乡情绪。本土中文教师注重将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元素带进课堂,与中文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们比较研究文化异同。例如,首尔梨花女子外国语高中课堂上中韩传统服饰的对比赏析,内罗毕大学礼堂中非洲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交织交融,不仅展现了海外中文教育在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印证了“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哲理;澳大利亚标准中文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堪培拉“国家多元文化节”,将教学成果分享给当地民众,既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接受与理解,也提升了中文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专用语言与专门技能的教学课程加和、学术内容结合与学习成效化合,积累了海外中文教育关联学习者职业发展的全新经验。面向生产一线,海外中文教育为实现跨学科发展、产教融合而提供“小而美”的“中文+”学习课堂,不仅优化配置与整合了教育资源,增强了学习服务品质,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确保专门用途中文的通用性和可理解性,有效提升了技能培训质量与效率。阿根廷锂钾有限公司中文工坊将职业技能融入中文教学,就是一个典型例证,既满足了企业需求,又发挥了中文教育支撑经济社会的作用。   数字化技术无疑为海外中文教育创造了更加便捷的学习机会、更加充实的学术内容、更加柔性高效的学习评价。如学习者可以借助中文联盟云服务平台,随时随地接触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多样的中文资源,享受个性化的灵活学习方式及测试服务等。由此,数字化和情景式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可以跨越时空、跨越文化距离,更好地了解中国、感知中国,进而拓展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这些宝贵的经历也将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财富。   海外中文教育不断传承创新,展现出蓬勃活力,规模持续扩大。语言服务支撑文化交流。未来,海外中文教育将继续促进人民心与心的交流,推动文明互鉴。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高奥 责编/杨书
2024.12
“city不city”为何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原来是这么选出来的
12月2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语言文字权威期刊《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上榜。   流行语评选的意义是什么?如何保证年度“十大流行语”的广泛认可度?为何越来越多流行语产生自短视频?流行语的网络化特征是否在淡化?   带着这些问题,大众新闻记者专访了《咬文嚼字》主编、语言文字学家黄安靖。黄安靖说,趋势上来看,近年来流行语网络化特征减弱,爆款短视频催生了不少流行语。他认为,流行语评选要兼顾语言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要反映时代生活,要有规范引导作用。   ▋年度“十大流行语”覆盖面广   大众新闻:“2024年十大流行语”评选是否要兼顾词汇使用的广泛性?您能否概括一下本年度流行语的整体特征?   黄安靖:《咬文嚼字》编辑部一年一度发布“十大流行语”榜单,流行语评选的特征之一就是覆盖面要广,要全面反映过去一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要反映最显著的时代特征。   比如,随着AI技术的突破,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正在推动社会与产业革命。反映在语言上,就是人工智能语词的大量出现并广泛流行,数智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体、深度学习等词汇被大众所熟知和运用。   “0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正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他们是巴黎奥运会挑大梁的中坚力量,展现阳光、自信赢得社会赞赏。这就是“松弛感”火遍全网的直接原因。他们年纪虽小,却拥有非凡才能,成年人自叹不如,便在“小孩”后加上“哥/姐”称呼他们。   “班味”“松弛感”两个词义看似相反的流行语也入选了榜单,正是大众真实生活的一种反应。社会高速发展,职场“打工人”自然面临某些压力,任务繁重、条件艰苦、关系复杂等,人们表现出眼神疲惫、面容憔悴、不修边幅等状态,这就是“班味”。但同时,大家也积极通过社交、旅游、体育锻炼等消除班味,并寻求面对压力时从容应对、善待自己、不慌张、不焦虑的松弛心理状态。“班味”“松弛感”两个词汇的入选反映了真实的大众生活。   ▋“抽象”“偷感”因不符合标准落选   大众新闻:今年还有“小小××,拿下”“偷感”“已读乱回”“古希腊掌管××的神”“抽象”等一些带有新用法、新词义的词汇。在淘汰的词汇中,您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的标准有哪些?   黄安靖:没能入选“2024年十大流行语”榜单的流行词语还有很多。比如“抽象”这个词,在我们的网络调查结果中,它位于“00后”群体投票第一位,“00后”使用频率高,也很认可这个词。但是,我们从语言学价值的角度去考虑,“抽象”的词义确实太抽象了,非常模糊,难以说清楚,其语言学价值不是很明显。最终这个词汇没能入选榜单。   另外,“偷感”一词在“00后”群体投票中也排名比较靠前,这个词的流行度很高。但是在流行语评选过程中,尤其是专家论证环节,有专家认为“偷”好像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这个词也落选了。   《咬文嚼字》坚持语言的“社会学价值”及“语言学价值”评价标准进行流行语评选。“语言学价值”的含义是,我们坚持把结构、含义、用法上是否有“创新”作为评选流行语的重要标准,评选出的“流行语”要对我们母语汉语作出贡献,能推动汉语的健康发展,能为汉语增光添彩。“社会学价值”是指除了对不符合社会道德文明规范部分做价值引导以外,主要考虑流行语必须反映时代特征,为一年的社会生活留下印记。   ▋“city不city”有着强烈时代意义   大众新闻:今年入选的“city不city”是唯一的字母词汇,其实不太符合汉语使用规范。评选时对这个词做了怎样的考量?   黄安靖:美国博主保保熊用短视频记录在中国旅游经历,视频中他和妹妹对话:“上海city不city啊?”“好city啊!”city本义是城市,也可指城市化的。“city不city”通过短视频走红,成为超级流行语。   按照我们之前严格的评选标准,“city不city”不会进入榜单。   这里涉及评选中我们对流行语“语言学价值”的复杂圈层划分。这个圈层划分的核心部分是规范的母语成分,从核心向外延伸,规范度、文明度逐渐减低,甚至会不断增加非母语成分及不文明成分,直到最边沿的眼神、手势及不文明动作等。   第一层“核心层”,由规范纯粹的母语成分构成,位于这里的成分都符合母语的内在结构规律,也符合我们社会的文明道德规范。第二层“混杂层”,其中混杂着欠规范的母语成分,源自母语但偏离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成分,价值递减趋零的谐音词,源于母语及源于外语的未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字母词以及数字、符号、字母混合体,未做翻译的外语单词,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不文明成分等。第三层“边沿层”,由颜文字、表情包甚至眼神、手势等组成。三个圈层都具有一定的表达功能,都在表达中起作用。   我们评选出来的流行语,是面向社会推广的,所以都会在第一层“核心层”,也就是在最纯洁、最规范,符合母语内在结构规律的词语中评选。“打call”和“city不city”都属于第二层“混杂层”的字母词,夹杂着外来成分。“city不city”虽然位于边缘层,但入选了年度榜单,这是因为这个词汇的传播范围广、时代性非常强,其社会学价值凸显。   我们国家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华观光旅游,中国旅行视频成为许多海外博主的“流量密码”。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美景美食、高铁出行等吸引外国游客由衷地赞叹。这是今年的潮流现象,这让“city不city”有着强烈时代意义。   ▋短视频中频繁催生流行语值得关注   大众新闻:“city不city”“水灵灵地×××”以及去年入选榜单的“特种兵式旅游”,没入选的“哈基米”“挖呀挖”等,都借助短视频大面积流行开来。怎么看短视频孵化的流行语的增多?   黄安靖:短视频作为重要传播方式,崛起后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特别是年轻人更喜欢通过短视频展开交流、表达自我。短视频中频繁产生流行语,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语言的变化,是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而成的,语言不会无缘无故地发生变化,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了,语言才会发生变化。互联网给语言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颠覆性的,让语文生活空前繁荣,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语言智慧的平台,使“语言创新、创造”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专利,互联网让社会进入了“全民造句”时代,许多生动形象、极富表现力的新词、新语、新用法都源自网民的智慧。当然,语言生态也日益复杂,互联网进入门槛很低,流行语中也充斥不合乎汉语内在结构规律及社会文明规范的消极内容。   大众新闻:年度“十大流行语”的评选会侧重流行语在传统媒体或者网络媒体上的使用情况吗?还是说,在语言运用上,两者并没有很明显的分界线?   黄安靖:在以前,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语言运用的边界非常清楚。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咬文嚼字》评选流行语,一般是评选在主流媒体上,特别是在纸媒上出现的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网络兴起后,流行语的评选适当做了平衡,既评选主流媒体上的流行语,也评选网络媒体上的流行语。   近几年,在“十大流行语”的评选中可以感觉到,流行语使用媒体边界基本上消失了,很多流行语已看不出是网络词语或非网络词语。很多词汇在网上产生,但很快就被传统媒体运用。当下,传统媒体也在转型,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度非常高,大多流行语逐渐没有那么特别突出的网络化倾向。   大众新闻:《咬文嚼字》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的独特优势是什么?专业性和权威性体现在哪里?   黄安靖:从2008年开始,《咬文嚼字》开始评选年度“十大流行语”,是全国最早做年度“十大流行语”评选的。《咬文嚼字》是语言文字刊物,研究语言文字,专门开辟“时尚词苑”“网言网语”等栏目分析流行词语。这些栏目基本上将本年度出现的主要流行语囊括在内。另外,我们期刊在华东师大、上海师大设立两个语言观测点,会收集整理大量现代语言新成分或者流行新词新语。   从9月份开始,编辑部将期刊栏目刊发的新词语、观测点搜集的词语材料进行汇集整理,形成一个50-100条的流行语词表。编辑部会多次开会,依照“社会学价值”及“语言学价值”评价标准,逐条分析讨论这些词汇,同时启动网络调查投票,编辑部论证和网络投票相结合,形成一个25条的词表提交给专家论证会。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展开论证,根据25条词表,通过投票的形式产生15条流行语。杂志编辑部再以此为基础,展开媒体调查,邀请全国多家主要媒体的媒体人各自筛选10条流行语。最终,编辑部再根据专家论证、媒体调查、网友投票结果等产生“十大流行语”。 文章图片、来源/大众新闻 编辑/刘亦婷 责编/杨书
2024.12
“年轻的语言”折射社会生机活力
近日,"2024年十大流行语”新鲜出炉。《咬文嚼字》发布了这些上榜热词:“数智化、智能向善、未来产业、city不city、硬控、水灵灵地、班味、松弛感、银发力量、小孩哥/小孩姐”。   与流行语一同映入眼帘的,是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这些词汇里,有青春中国的创造力,展现了中国人在“数智化”大潮中,角逐“未来产业”的努力,追求“智能向善”的理想。这些词汇里,有青年群体的感受力,他们勇于自嘲“班味”十足,向往着有“松弛感”的人生,把动词“硬控”当作形容词用,“水灵灵地”说话。这些词汇里,还有年轻心态的吸引力,“银发力量”发挥余热朝气蓬勃,“小孩哥/小孩姐”初生牛犊却后生可畏。这些流行词的一笔一画,写下了对创新创造的鼓励推崇,对社会成员的人文关怀,它们共同书就了一个奋进而包容的中国社会,让全世界由衷地感叹一声“city不city”。   语言的创新,反映的是社会的前进。人们关注每年的十大流行语,品味的是语言文字的创新,观照的是社会发展的变迁。语言生活千姿百态,包含了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语言表达动态流转,折射了社会变化的复杂轨迹。察言以观世,社会发展影响了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决定了流行语言,读懂十大流行语,就读懂了“时光里的中国”。   语言也有影响世界的力量。经由语言,思想得以升华,理想得以传递,目标得以同步,社会得以运转。从乐府到唐诗,千百年前的“流行语”塑造了大汉风华、盛唐气象;从《与妻书》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国家危亡关头的“流行语”奠定了斗争信念、必胜信心。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流行语言,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面貌,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迈进。   流行语是有使命的。今天,青年人以活跃的语言表达,成为推动语言文字创新的主力军。流行语之所以如此年轻,不仅因为互联网对青年友好,更因为青年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伴随着青年奋进的脚步,“年轻的语言”从现实中诞生,拥有了聚光灯。但流行语并非青年的专属,它扎根于全社会的共同奋斗,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为社会议题带来新意,为社会生活赋予生机,用“年轻的语言”,激发社会的活力。   语言没有“年龄态”,使用“年轻的语言”,带来的是年轻的思考方式。乐观而不气馁,包容而不绝对,好学而不猎奇……这些优秀品质,是人们对青年的祝愿,也值得每个人自勉。对那些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词、好词,不妨让它们成为“思维客厅”里的常客,让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始终与社会目标同向同行。对那些暴露出社会问题的实在话、俏皮话,也不妨从千万人的共同关注中汲取直面的勇气。社会前进的路上,总是“一山放过一山拦”,新面世的流行语,也可以成为我们记录时代、关注问题的“路牌”。   纵横起笔的流行语,交织着数不尽的小故事与大道理。故事讲述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又何尝不是说故事的人?在流行语的方寸之间,有个人理想与家国梦想的无限交集,汇聚成我们每个人的故事主线。期待更多人从“年轻的语言”获得信心与能量,涓滴汇聚成社会活力的暖流。 文章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刘亦婷 责编/杨书
最新动态
7
2024.12
“十大流行语”呈现多彩“时代风景”
7
2024.12
“争”字当选2024海峡两岸年度汉字
6
2024.12
优美的文字会唱歌
6
2024.12
海外中文教育展现蓬勃活力
5
2024.12
“city不city”为何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原来是这么选出来的
5
2024.12
“年轻的语言”折射社会生机活力
4
2024.12
以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
4
2024.12
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