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媒体语言资源服务平台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
搜索切换语言
舆情语情
2025.04
“三阶递进、四维联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乐山师范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统筹整合美术与设计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资源,构建了"三阶递进、四维联动”的信息化能力发展体系,为推动地方高校师生信息化能力提升探索新路径。所谓“三阶递进”是指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递进提升路径,“四维联动”是指课程—平台—资源—实践四方面联动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以信息化课程群建设为引领     促进师生信息化能力提升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载体,在推动地方高校师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阶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数字化和智能化理念滞后问题,构建覆盖“数字素养—智能技术—学科融合”的课程群是重要的解决途径。 促进师生信息化能力提升的课程建设,既是从“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课程—智慧课程”逐步演化的过程,也是从“校级课程—省级课程—国家课程”进化的过程。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课程建设,建设范围做到全覆盖,既有服务于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有针对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还有全校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并积极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由浅入深、全方位促进学生信息化水平提升。目前,已建成国家线上线下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10门、校级一流课程5门,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数字媒体技术师生充分发挥信息化能力强的优势,参与了4门国家课程、50多门省级课程、100多门校级课程建设,录制微课视频超过2000个,为学校信息化课程群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     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升级     数字化平台是实现教学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在解决信息化设施、教学资源、技术应用相关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统一的平台,各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相互借鉴,在信息化教学竞赛、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基于统一平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校立项了大量的省、市、校级项目,其中省级重点教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市厅级及校级项目18项;出版信息化教育专著1部,编写信息化教材9本,实现信息技术分学科、分专业教学;发表教研论文10篇,其中SCI、SSCI、EI检索6篇;授权教学相关的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建设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省级创新性实验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慕课联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2项;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学生参加四川省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类学科竞赛、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赛事,获省级以上奖项500余项。     以资源建设为抓手     促进学科知识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     学科融合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学科交叉+技术渗透”的融合式育人路径,有效解决了教学模式路径依赖的问题。     学校坚决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各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雷同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学科融合为抓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工具,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针对不同学科调整教学内容,坚持OBE教学理念,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破解教学模式路径依赖问题。“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均针对不同专业编写特定教材、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视频、教案、课件、题库、案例、知识图谱等)均以数字化形态为载体,为智慧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以创新实践为驱动     促进校企、校地信息化协同育人     创新实践是提升师生数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积极拓展校企、校地合作模式,通过打造“学校+企业”“高教+基教”“技术+教育”联动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有效促进了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建设了2个信息化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北京超星、成都力方等企业合作,实施了3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了各级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开展了国培项目、省培项目,通过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信息化讲座培训60余次,覆盖听众超3000人次,为提升地方基础教育师资信息化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4
“国际中文日”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在罗马尼亚举行
2025年"国际中文日”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11日在罗马尼亚中部城市锡比乌举行,吸引了当地卢奇安·布拉加大学和多所中学的100余名学生参与。   活动由卢奇安·布拉加大学孔子学院主办,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临时代办华亚芳、卢奇安·布拉加大学副校长安娜-拉卢卡·萨苏等出席活动。   华亚芳在致辞中说,随着中罗两国在文化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中文课程,越来越多的罗马尼亚人爱上中文和中国文化。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希望广大罗马尼亚朋友通过学习中文,更加深入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的发展面貌,成为传播友谊的使者,助力中罗关系不断走深走实。   萨苏说,语言学习不仅是掌握一项技能,更是通向世界、沟通彼此、走向未来的重要途径。她鼓励在场师生积极参与“国际中文日”活动,深入了解中文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活动现场还设有丰富的中国文化体验展台,涵盖毛笔书法、古筝演奏与教学、茶艺表演和品茗等传统文化项目。参与者还可以亲手制作中国风手串、绘制京剧脸谱、制作非遗香囊,或用橡皮泥创作中国传统美食模型等。   卢奇安·布拉加大学孔子学院由北京语言大学参与共建,自2007年正式成立以来,已培养约3.5万名学员。
2025.04
2025“国际中文日”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搭建深入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字的桥梁
■中外嘉宾共同启动2025"国际中文日”主办方/供图 细雨连绵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将至。4月20日,是中国的谷雨节气,同时也是第十六个联合国中文日和2025“国际中文日”。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将中文日定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每逢联合国中文日,联合国总部以及全球众多地区都会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展示和艺术展览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搭建起深入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字的桥梁,还生动地彰显了中文的独特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文,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穿越时空的文化纽带  4月18日,2025“国际中文日”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今年的“国际中文日”主题为“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 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索马里等20余国驻华使节,上合组织、中国—东盟中心等国际组织代表,北京法语联盟等国际语言文化机构代表,教育部、外交部、外文局等有关部委代表,以及高校、社会组织和在华留学生代表等70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迎接2025“国际中文日”的到来。仪式上,精彩的中国民乐演奏与中外青年相声表演相得益彰,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彰显了促进文明互鉴的积极意义,成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鲜活例证。此外,今年特别设置“两讲两展一市”系列活动,包括“电影艺术与多元文化”“人工智能时代的中文创意写作”文化讲座以及“看见中国——纹样与色彩:中华工艺之美”科技文化展、“春山可望”书法作品展和“青年文化体验阛阓”等,使各国青年学生在多样活动中充分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记者对现场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了采访。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美丽,在来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学习中文,目前已学习中文三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俄罗斯留学生夏辰阳,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形容自己11年的中文学习之路,他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也具有包容性,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这些留学生的经历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中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中文作为跨文化交流工具的重要价值。  自2020年起,为了推动中文国际应用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携手国际中文教育网络平台中文联盟,以联合国中文日为契机,发起了“国际中文日”活动,推动中文日逐渐走出联合国,成为全球中文大家庭的共同节日。 随着中文国际传播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中文教育在海外的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24年底,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学,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参加中文水平考试HSK的考生累计793万人次,“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累计吸引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截至2024年10月31日,294家中方合作机构和1272家外方合作机构在161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499所孔子学院和764个孔子课堂,累计学员超2000万人次,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语言文化教育机构。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智慧的中文,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语言文化产品,发挥着中外语言互通、理解互信、文明互鉴的作用。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 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中文是人类文明中唯一一个历经千年岁月而持续传承至今的古老语言体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脉络。中文以其独特的文字、韵律和内涵,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与活力,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今年的庆祝活动中,汉字演变和文化传承成为国内外重要展示内容。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城举办的主题为“字贯古今 画承千载——从战国竹简到当代书画”展览,通过战国竹简、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汉字从古至今的艺术魅力;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主题为“大写意与中国文字之美”展览,展示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特色。江苏大学40多名留学生走进镇江北固山,开展“触摸汉字千年脉搏 探寻中文时空魅力”文化活动;南开大学以“时空之旅”为主线,通过“二十四节气教室”“汉字演变展览”等互动板块,让中外学子沉浸式体验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千年脉络。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深厚底蕴,还体现了汉字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表示,设立“国际中文日”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是弘扬博大精深的中文文化、展示源远流长的中文历史的重要平台。随着国际社会对中文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李宇明告诉记者,今年的主题“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强调中文在历史上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贡献,也是中国向当今世界贡献的公共文化产品。每年的“国际中文日”都会设置主题,从“中文:创造无限机遇”“中文:共筑美好未来”到“中文:增进文明对话”“中文:架起文明互鉴桥梁”……每年的主题都独具特色,但总体来看,都紧密围绕强调中文的价值这一核心。这些主题不仅体现了中国传播中文的初心,更是对中国文化理念的生动阐释。世界语言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都应当得到保护和传播。中国关于“国际中文日”的理念体现了一个语言大国的语言观、文化观和语言生活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华提出,相较其他语言,中文的显著性与语义、语用及世界知识紧密相关,因此学习中文需深入了解其使用者的生活背景,才能真正掌握中文精髓。 面对当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语言文化传播的影响,李宇明表示,国际中文教育需要通用人工智能的加持,更需要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专用人工智能的支撑。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专用人工智能,打造国际中文教育各应用场景、各从业人群的AI助手,是国际中文教育智能化的重要任务。 文章、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李杰如 责编/杨书
2025.04
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 二〇二五年“国际中文日”观察
当相声遇上"歪果仁”,不同语言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翻译成英语是什么?” “Know is know,no know is no know。”在近日举行的2025年“国际中文日”启动仪式上,青年相声演员闫佳宝和4位外国友人的相声《东言西语话中文》惹得现场观众捧腹大笑。 “国际中文日”源起于“联合国中文日”,今年“国际中文日”的主题是“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连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驻外使领馆、孔子学院等海外中文教育机构,中外学校等陆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全球中文学习者、中国文化爱好者展现中国语言文化之美。 中文:跨越时空 据《淮南子》记载,“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感动上苍,天降谷子雨,福泽万民,后人就把这天命名为“谷雨”。 2010年,联合国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其中,将中文日定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以纪念仓颉造字的贡献。 “从甲骨文上斑驳的印记到数字时代跳动的字符,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智慧。”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说,汉字仿佛中华文化中的璀璨星辰,它跨越历史长河,联结古今中外,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份穿越时空的珍贵礼物不仅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更蕴含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马予希来自塞尔维亚,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汉学计划”的博士生,她和中文结缘于高中时参加的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夏令营。此后,一颗跨文化翻译的“种子”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学习期间,她的研究方向是将《红楼梦》中的成语翻译成塞尔维亚语。“由于文化不同,许多中文在塞语中很难找到确切的表达,这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马予希说,她希望把更多优秀作品带到塞尔维亚,成为一座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理解:读懂中国 “你有什么特长?”“我腿特长。”看着周围人哈哈大笑,彼时,刚学汉语的唐磊并不能理解笑点在哪儿。唐磊来自马达加斯加,他对不同文化内涵的不理解,是跨文化交际中的普遍问题。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看来,语言是身份、知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是通向其文化的窗口,反映着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每种语言都是理解、记录和表达现实的独特力量。 “语言可以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学中文为我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大门,让我增进了对世界的理解。”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自西班牙的光洁说,“尽管我们的文字和文化背景不同,但我们在有许多不同的同时,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我们都喜欢美食,都欣赏美好的事物。”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采访中,许多受访者表示,愿更多人以中文为桥读懂中国、读懂世界,以对话破除对立,以包容消弭分歧,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携手:共同发展 32岁的柬埔寨人赫特·苏杰是蜜雪冰城柬埔寨运营公司的财务经理,在这里,柬埔寨员工和中国员工打成一片,其乐融融。为了工作方便,赫特·苏杰也自学了中文。 近年来,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在绿色发展、新能源等新兴领域不断加强合作。正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培训的马来西亚苏丹伊德理斯教育大学教师李辉业表示,回到马来西亚以后,他会将所学运用到教学中,助力马来西亚绿色产业发展。 中越两国边界上的北仑河蜿蜒流淌。“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河口职业高级中学校长熊万开说,该校是云南省中职学校中唯一招收越南籍学生的公立学校,希望学生们以语言为桥梁,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李杰如 责编/杨书
2025.04
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在韩举办
9日,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在韩国外国语大学举行。 4月19日,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在韩国外国语大学举行。图为活动现场合影。季龙雨 摄 本次活动以“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为主题,由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主办、韩国外国语大学承办。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艾宏歌、韩国外国语大学国际处处长梁在完、孔子学院韩方院长罗敏球和中方院长闫冬,以及中韩两国大中小学校的师生200余人参加活动。 4月19日,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在韩国外国语大学举行。图为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艾宏歌致辞。季龙雨 摄 艾宏歌在致辞中表示,中韩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分不开的合作伙伴,建交33年来双边关系快速发展,既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为地区和平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艾宏歌说,当前中韩关系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中方高度重视中韩关系发展,保持对韩政策稳定性,始终希望与韩方一道,共同坚守建交初心,坚定睦邻友好,坚持合作共赢,推动新时期中韩关系不断发展。 他表示,中文是超越时空的礼物,是连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桥梁,今天在韩国外国语大学举办“国际中文日”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今天的活动进一步增进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拉紧人文交流纽带,为中韩民间友好做出新的贡献。 梁在完表示,感谢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对韩国外国语大学多年来的关心和支持。学校一直重视对华合作与交流,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等50余所中国高校开展合作交流。韩外大也是韩国最早开展中文教育的韩国高校之一,希望以本次国际中文日活动为契机,促进双方合作交流更上新台阶。 罗敏球表示,中文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韩国青少年了解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将继续致力于语言教育与文化交流,搭建韩中友谊与理解的桥梁。 4月19日,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在韩国外国语大学举行。图为中国传统文化表演。季龙雨 摄 本次活动还安排了中国传统文化表演,涵盖音乐、舞蹈、太极拳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特别是茶艺、脸谱、剪纸、书法等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得到现场中韩老师、同学们的热情参与。
2025.04
一所阿根廷小学的中文教学实践
"教育无法改变这世界,但可以培育改善它的人。” 4月15日,一名阿根廷小学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第五学区第28号小学学习中文。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第五学区第28号小学的走廊上方,悬挂着这句由中文和西班牙文写成的横幅。走廊内,学生们正在用中西双语交流。学校里的各类标识和布告也使用双语,营造出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 4月15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第五学区第28号小学的中文教师在上课。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第28号小学成立于2015年,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第一所公立中西双语学校。目前全校约360名学生覆盖了幼儿园和小学,华裔学生和讲西班牙语学生约各占一半。 校长法维奥·贝拉斯克斯告诉记者,对当地孩子而言,从儿童阶段学习中文不仅能“不断拓展他们的视野”,也能极大丰富学习和成长体验。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中文教学强调使用歌谣、游戏等方式进行,尤其重视当地孩子与华裔孩子之间的互动。 4月15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第五学区第28号小学的中文教师在上课。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在科学课上,一名老师用中文向学生们介绍大气层的秘密,另一名西文老师则随时为那些中文听说仍有困难的当地孩子提供帮助。在体育课上,学生们在运动中自如地双语切换,彼此呼唤,协调团队节奏。 贝拉斯克斯介绍,每一堂课都由一名西班牙语老师和一名中文老师共同协作,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双师课堂”既符合不同语言的学习规律,也能让学生持续接触双语环境。 “许多华裔学生虽然出生在阿根廷,但他们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和用中文表达的习惯。”贝拉斯克斯说,“双语学校已运行了10年,有很多家庭希望把孩子送来我们学校。” 4月15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第五学区第28号小学的学生在上课。新华社记者 张铎 摄 如今,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国立拉普拉塔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开设了中文课程,许多阿根廷人不仅将中国视为实现学术与职业发展的目的地,更希望深入地探索中国文化。 “无论是音乐、艺术、美术还是科学,中国文化对孩子们意义重大。当两个距离遥远的文化互相交融时,总会带来新的价值。”贝拉斯克斯说。
最新动态
23
2025.04
“三阶递进、四维联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23
2025.04
“国际中文日”暨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在罗马尼亚举行
22
2025.04
2025“国际中文日”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搭建深入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字的桥梁
22
2025.04
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 二〇二五年“国际中文日”观察
22
2025.04
我中心召开2024汉语新词语专家审订会
20
2025.04
2025年“国际中文日”活动在韩举办
20
2025.04
一所阿根廷小学的中文教学实践
19
2025.04
AI时代,文字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