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中文日”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搭建深入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字的桥梁
■中外嘉宾共同启动2025"国际中文日”主办方/供图
细雨连绵暮春到,雨生百谷夏将至。4月20日,是中国的谷雨节气,同时也是第十六个联合国中文日和2025“国际中文日”。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将中文日定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每逢联合国中文日,联合国总部以及全球众多地区都会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展示和艺术展览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搭建起深入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字的桥梁,还生动地彰显了中文的独特魅力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中文,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穿越时空的文化纽带
4月18日,2025“国际中文日”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今年的“国际中文日”主题为“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 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索马里等20余国驻华使节,上合组织、中国—东盟中心等国际组织代表,北京法语联盟等国际语言文化机构代表,教育部、外交部、外文局等有关部委代表,以及高校、社会组织和在华留学生代表等70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迎接2025“国际中文日”的到来。仪式上,精彩的中国民乐演奏与中外青年相声表演相得益彰,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彰显了促进文明互鉴的积极意义,成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鲜活例证。此外,今年特别设置“两讲两展一市”系列活动,包括“电影艺术与多元文化”“人工智能时代的中文创意写作”文化讲座以及“看见中国——纹样与色彩:中华工艺之美”科技文化展、“春山可望”书法作品展和“青年文化体验阛阓”等,使各国青年学生在多样活动中充分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记者对现场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了采访。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二学生美丽,在来中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学习中文,目前已学习中文三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俄罗斯留学生夏辰阳,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形容自己11年的中文学习之路,他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时也具有包容性,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这些留学生的经历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中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中文作为跨文化交流工具的重要价值。
自2020年起,为了推动中文国际应用和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携手国际中文教育网络平台中文联盟,以联合国中文日为契机,发起了“国际中文日”活动,推动中文日逐渐走出联合国,成为全球中文大家庭的共同节日。
随着中文国际传播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中文教育在海外的发展渐成规模。截至2024年底,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学,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参加中文水平考试HSK的考生累计793万人次,“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累计吸引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截至2024年10月31日,294家中方合作机构和1272家外方合作机构在161个国家和地区合作设立499所孔子学院和764个孔子课堂,累计学员超2000万人次,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语言文化教育机构。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智慧的中文,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公共语言文化产品,发挥着中外语言互通、理解互信、文明互鉴的作用。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
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中文是人类文明中唯一一个历经千年岁月而持续传承至今的古老语言体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脉络。中文以其独特的文字、韵律和内涵,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与活力,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在今年的庆祝活动中,汉字演变和文化传承成为国内外重要展示内容。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城举办的主题为“字贯古今 画承千载——从战国竹简到当代书画”展览,通过战国竹简、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汉字从古至今的艺术魅力;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主题为“大写意与中国文字之美”展览,展示了中国书法的艺术特色。江苏大学40多名留学生走进镇江北固山,开展“触摸汉字千年脉搏 探寻中文时空魅力”文化活动;南开大学以“时空之旅”为主线,通过“二十四节气教室”“汉字演变展览”等互动板块,让中外学子沉浸式体验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千年脉络。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汉字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深厚底蕴,还体现了汉字在新时代的创新表达。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表示,设立“国际中文日”意义重大且十分必要,是弘扬博大精深的中文文化、展示源远流长的中文历史的重要平台。随着国际社会对中文了解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李宇明告诉记者,今年的主题“中文:穿越时空的礼物”强调中文在历史上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贡献,也是中国向当今世界贡献的公共文化产品。每年的“国际中文日”都会设置主题,从“中文:创造无限机遇”“中文:共筑美好未来”到“中文:增进文明对话”“中文:架起文明互鉴桥梁”……每年的主题都独具特色,但总体来看,都紧密围绕强调中文的价值这一核心。这些主题不仅体现了中国传播中文的初心,更是对中国文化理念的生动阐释。世界语言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都应当得到保护和传播。中国关于“国际中文日”的理念体现了一个语言大国的语言观、文化观和语言生活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胡建华提出,相较其他语言,中文的显著性与语义、语用及世界知识紧密相关,因此学习中文需深入了解其使用者的生活背景,才能真正掌握中文精髓。
面对当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语言文化传播的影响,李宇明表示,国际中文教育需要通用人工智能的加持,更需要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专用人工智能的支撑。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专用人工智能,打造国际中文教育各应用场景、各从业人群的AI助手,是国际中文教育智能化的重要任务。
文章、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李杰如
责编/杨书